夏忙时节,平泉市一个由农技人员和文明实践志愿者组成的“田间智囊团”奔走在山间田野。他们深入大棚指导食用菌种植,在田间地头宣讲惠民政策,在文明实践站里与村民共商乡村治理……“文明实践促产业、产业发展育文明”,平泉市以机制创新推动文明实践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,主动开展一系列积极探索。
自启动特色农业产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以来,平泉依托“345”工作模式将文明实践的软实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。
“三个融入”:让文明实践扎根产业土壤
平泉市把融入农业生产、融入群众生活、融入重点工作作为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切入点,统筹党政机关、科研院所、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,深入农村社区、农业园区、田间地头开展广泛调研。组建“田间智囊团”、理论宣讲队、志愿服务小组等文明实践组织15个,启动志愿服务项目8个,36名农技人员和320名科技服务志愿者与39家种植户、89家农户结对帮扶,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、群众生活日常,开展农技指导、政策宣讲,帮办实事。
在平泉镇香菇种植基地里,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“田间智囊团”的刘海军正忙着给农户培训光伏大棚立体种植技术。种植户王建军算了一笔账:以前单种香菇,一亩地年收入3万元,现在棚顶发电、棚下种菇,再加上技术员手把手教的病虫害防治妙招,仅上半年就收入3万多元。
“四个突出”:以创新举措凝聚发展合力
“菇农朋友们注意了,今夏高温高湿天气多,内棚遮阳网、棚外喷水带、珍珠棉这些设施要备齐,另外注意增加通风量……”7月20日20时,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员赵满堂通过线上直播,为种植户答疑解惑。
平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通过梳理各所站收集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出台“四个突出”举措,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突出资源整合、突出科技支撑、突出载体创新、突出内涵丰富,打破部门壁垒、创新服务模式,让文明实践带成为集聚资源、激活发展动能的“磁场”。
在文明实践带推进落实环节,市委宣传部牵头,农业农村局、科技局等6个部门共同参与,将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、培训学院、农广校等机构的人力、资金整合,打造市级统筹优质项目23个,组建乡镇工作专班4个,推行“百姓点单、专班派单、帮扶人员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工作模式。
科技是实践带的“核心引擎”。平泉市依托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个实践基地,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,与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新技术9项。黄土梁子镇杨杖子村的“微阵地 ”项目将课堂设在大棚里,村民在采摘间隙就能学习智慧农业知识。
平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内培育出一大批特色项目,正在形成“一镇一品牌、一站一亮点”的格局。
“五个成效”:用实践成果检验文明力量
站在南五十家子镇的观景台上,远眺43公里长的文明实践带,菌棚连成片、果树成排、村庄整洁,一幅产业旺、乡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。这正是平泉市以产业发展提质增效、阵地建设星级达标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、品牌打造持续叫响、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“五个成效”为目标交出的文明实践成绩单。
“一月一主题、月月有活动”成为文明实践带各所站工作的常态。平泉镇的“田间智囊团”每月定期下乡,现场解决技术问题;南五十家子镇的“驿站春晓”文艺会演,让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登上舞台。春季的春耕助农、夏季的文化消夏、秋季的丰收节、冬季的技能培训,文明实践带内全年将开展各类示范性活动30场。
近日,在杨杖子村的一次民意调查中,村民对“文明实践带来的变化”满意度达98%。“村里不仅产业旺了,环境好了,大家收入也高了,邻里关系更和睦了,这日子越过越滋润。”种植户杨国富说。